洪湖老知青

洪湖老知青

姓名: 洪湖老知青 英文名:- 性别: 国籍:中国 出生地:- 语言:- 生日:- 星座:- 身高:- 体重:-

姓名: 洪湖老知青 英文名:- 性别: 国籍:中国 出生地:- 语言:- 生日:- 星座:- 身高:- 体重:-

个人信息:李亚林 一位50后音乐爱好者。
我是一名退休医生,现仍在发挥余热。工作之余,自学唱歌,走过一些弯路。后反复学习、分析发声器官的解剖图后,认为软腭在发声中具有振动的功能,并总结了一套无声练习方法,确有效果,介绍如下:
1、 张口鼓肚 练习深吸气
2、伸舌左右摆动舌体  纵向拉伸舌腭肌
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将伸舌称作“打开喉头” 。没错,伸舌的确是打开了喉头,问题是唱歌时不能伸着舌头唱吧!?而这个动作确有效果,据说有将舌头向外拉拽的练习方法。
      舌头外伸,实际上是在拉伸舌腭肌,该肌的作用是下降腭帆,紧缩咽峡;拉伸后,腭帆会松弛,进而软腭也会松弛。如此,在发声时,腭帆与软腭均会易振动,就像竹笛上的笛膜,贴紧了笛声发闷,贴的太松笛声发皮,只有贴的不松不紧,笛声才会清脆、明亮。那么,伸出舌头后,左右摆动舌体可起到加大拉伸的幅度,向左摆,右侧舌腭肌被进一步拉长,向右摆,左侧舌腭肌被进一步拉长。 3、推捏面颊  横向外拉舌腭肌
传统无声练习中有伸舌摇头晃脑的动作,称作摇松下巴。经分析,在摇头时,两面颊的软组织因惯性力向外抖动,舌腭肌也被拉伸。但是,摇头的动作对于老年人来讲是不安全的,因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硬化。改由双手交叉,大拇指外腹侧分别紧贴两侧的鼻唇纹,3、4、5指尖腹侧抓住下颌处,由拇指向后上方推挤面颊,起到横向外拉舌腭肌。
4、抬头扬颈  拉咽腭肌
传统无声练习中有抬头扬颈的动作,称作拉松下巴。经分析,在抬头扬颈时,由于颈椎向前曲,可以拉咽腭肌。
5、上述2—4三步动作,本人是逐步加入动作练习的,证明每个动作有效。这三步动作,各做20—30次,一天二回,再配合有声练习。对于年青人,估计二个月~三个月的时间,音色就有了变化(自己用电脑录音比较)。
软腭有了弹性,声音也就有了弹性,从最初的自然声区d1~f2,现在为a~b2,而且美、民、通三种唱法时,均有程度不一的泛音。
5.  怎样唱高音
    唱高音,一个师傅一个法。笔者认为,邓玉华教授的方法值得推广:轻声唱。仍然以声带的生理特点解释。大声唱高音时,声强增大,频率加快,这二点就加重了声带的负担,此外,一部分气息的能量用来克服阻力。轻声唱则符合声带的生理特点。
7、音乐性讲话——“三小唱法”
声带发声的生理特点是:在音调一定的条件下发音,音调愈高,振幅愈小,阻力愈大;强度愈大,振幅愈大,反之则振幅小。笔者认为,在演唱时,口张得很大,那么气息量也必须增大,否则声音就会发虚;声强增大,振幅必然也相应增大,其结果是加重了声带的疲劳,高音演唱者更为严重。因此,笔者试提出“张口小、气息小、声音小”的演唱方法(简称“三小”唱法),其声音特点是共鸣相对好(可以这样理解,张口大唱的声音类似二胡去掉了音窗的效果,而张口小唱的声音类似二胡保留了音窗的效果);振幅小就可减轻声带的疲劳。由于现在无论是那一种唱法,都要用麦克风,声音小就不是问题。但不是所有歌曲都适合运用“三小”唱法,如摇滚、激情澎湃、狂野十足……的歌曲。
8、试对四种唱法发声原理的分析
人体的声音形成,并不单纯只有管乐式共鸣,还存在弦乐式共鸣。琴弦的振动通过琴码传递给共鸣器的面板,从而将琴弦的振动放大。声带发出的基音,通过空气媒质传递给软腭引起振动,鼻咽腔、鼻腔与副鼻窦形成一个共鸣腔,类似弦乐式的共鸣器,将声音放大;喉咽腔、口咽腔、口腔则是管乐式共鸣,将声音放大。
通俗唱法,即自然发声的方法,天生的发声方法。气息从声门喷射出后呈类抛物线与舌平面平行,没有投射的靶点;民族唱法气息的投射靶点在硬腭;美声唱法气息的投射靶点在软腭;京剧净角唱法气息的投射靶点在软-硬腭交接处(相当于粘膜覆盖在腭大孔上面的二隐窝横线),净角唱法运用在唱歌时,称呼比较多:“美-民唱法” 、“学院派民族唱法” 、“金氏发声法” 。在发声时,软腭所获得的振动能量由大至小分别为美声、净角、民族、通俗,这就可解释美声100、民族50、通俗10。假声也存在气息投射的靶点,如同上述。真声、假声、真假混声,再加上前述部位前一点或后一点,声音变幻莫测,就形成了学派或流派。
9、胸腔共鸣产生的原理试分析如下:
发声时,声带发出的基音首先在喉咽腔内共鸣振动;另声门呈缝隙状,气息冲击软腭引起振动,这种通过鼻咽腔、鼻腔与副鼻窦共鸣振动的反射波,可从缝隙状的气息两侧反射入喉咽腔引起再次振动,这二种形式的振动传递到其下的气管,气管内的气息又将这种振动通过声门传出,如此反复。
为什么美声的特点是混声,而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头腔共鸣,部分通俗唱法者缺乏泛音,一是气息的投射靶点,再就是软腭的弹性可解释这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