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传奇路 路程 路十三 路程问道 先生 弟子有些地方不太明白 像喜好美色 贪图利益 追逐名声这些心思 弟子知道他们肯定属于私欲 可那些平日里随意冒出来的胡思乱想杂乱的念头 怎么也被叫做思欲呢 先生解释道 你仔细想想 这些看似随意的念头 说到底还是从喜好美色 贪图利益 追逐名声等根源上滋生出来的 你不妨自己顺着去探寻一下他们的根源就能明白了 就好比你心里很清楚 自己绝对不会有去做抢劫偷盗这类事的想法 为什么 那是因为你原本就没有这样的心思 你要是能对财务 美色 名声 利益等这些心思全都像对待没有做抢劫偷盗的心思一样 把他们统统消除掉 让自己的内心干干净净的 只剩下新的本体 那还会有什么闲杂的念头呢 这时候就是既然不动的状态了 也就是未发之中 就是阔然大功的情节了 处在这样的境界里 自然而然就能做到感而遂通 一旦有所感触 就能通达理解 也能自然而然的反而终结 做什么表现什么都符合节度 还能悟来顺应 不管遇到什么事 都能很好的应对了 众人听了 都微微点头 自有所悟 这时 又有一位弟子站起身来 拱手问道 先生 弟子对志之其次这句话的意思有些困惑 还望先生呢为弟子解惑 先生说道 志之其次 说的是志向所到之处 气也会随之而至的意思 可不是说志向是最重要的 气是次要的这么个意思 当你能持其志 坚守自己的志向的时候 养气的功夫其实就在其中了 反过来 当你做到无报其气 不滥用自己的气的时候 那也就是是在坚守自己的志向了 孟子当时那么说 是为了纠正告辞观点里的偏颇之处 所以才从这两个方面相互辅助的角度来阐述的 又有一位弟子开口问道 先生 先前有儒者说 圣人之道必定是降低姿态自我谦卑的 贤人说的话 则是抬高自己 往高处引导的 弟子总觉得这话有些奇怪 您觉得这话对吗 先生说道 这话是不对的 要是这样的话 那不就成虚伪的了吗 你们想想 圣人就好比那广阔无垠的天空 不管在哪里 那都是天 日月星辰之上是天 大地的最深处也是天 这天何曾有过降低姿态自我谦卑的时候 这就是所谓的大而化之的境界 而闲人就好比那一座座山岳 只是坚守着自身的高度罢了 百丈高的山岳 他没办法把自己拔高到千丈 千丈高的山岳 也没办法拔高到万丈 所以说 前人也不曾故意抬高自己 要是故意去抬高自己 那可就是虚伪的行为了 又有人问道 程怡先生说 不应当在喜怒哀乐等情绪未发作之前去寻求忠 可李栋先生却教导我们这些求学的人去体无畏发作之前的气象 这两种说法好像不太一样 这是为什么呢 先生解释道 其实他们两位说的都有道理 程怡先生是担心人们在情绪未发作之前 去刻意的寻求一个钟 把钟当成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件一样来看待了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 把气定住的时候当做钟 这是不对的 所以他才让人们只在涵养内心 审察自身上用功 而李栋先生是担心大家一开始找不到入手的地方 所以就引导大家时时刻刻去体悟被发作之前的气象 让大家专注的去看 专注地去听 这个这其实就是戒身不赌 恐惧不闻的功夫 就是让大家在别人看不到 听不到的地方 也保持谨慎 心怀敬畏 这些都是古人为了引导大家做学问 修养身心 不得已才说出来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