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二、老子学说的思想文化,渊源 04-文本歌词

14-二、老子学说的思想文化,渊源 04-文本歌词

墨羽听书
发行日期:

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这是熟知历史的老子对前人经验教训的总结 如淮南子 人间讯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昔者楚庄王继盛迹于何雍之间 贵而封孙叔敖 辞而不受 并居将死为璧 子曰 无则死矣 王璧封女 女必攘肥饶之地而受 沙石之间有寝丘者 其地确实而名丑 惊人鬼 育人仁 没之力也 孙叔敖死 芒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 其子辞而不朔 请有秦之秋 楚国之俗 功臣二世而绝 夺禄为孙叔敖独存 此所谓损之而益也 楚庄王于公元前六一三年至公元前五九一年在内 此时老子恐尚未出生 足见此类损之而异的经早已为古人所认识并运用 天下不争 同时又是老子的一种策略 天下是为了储上 不争乃是以不争为争 儒夫为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二十二章 故大国以下小国 则取小国 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小国 六十一章 不敢为天下先 故能成器长 六十七章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七十三章 这种以退为进 以不争为争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也并非老子的创造发明 而是源远流长的 如圣书大语摩曰 汝为不今 天下莫与汝争能 汝为不伐 天下莫与汝争功 今人明义曰 君子之天下之不可盖也 故后之下之 又曰 执词池下 莫能与之争者 不过 老子确实是将古人的这这些思想萌芽大大的发挥了 欲取孤与 这也是老子的一种独特而有效的策略 与以不争为争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子三十六征曰 将欲射之 必固张之 将欲若之 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 必固兴之 必欲取之 必固与之 这样的说法也有其章备 我们可以从古籍的记载中找到它的来历 如韩非子 说林上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治伯所地于魏宣子 魏宣子服与仁章曰 何故不与 宣子曰 无故请帝 故辅与 仁章曰 无故所帝 邻国必恐 彼众欲无厌 天下必聚 君与之地 邻伯必交而轻敌 邻邦必聚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国 则治伯之命不长矣 周书曰 将欲败之 必孤辅之 将欲取之 必孤与之 君不如与之以交智伯乃与之万户之意 智伯大悦 因所地于赵府与因为晋阳 韩魏反之外 赵世英之内 治世自亡 这里所引周书之言 显然就是老子欲取孤羽策略的直接来源 又吕氏春秋 行论讲述齐闵亡国亡身死之事实也 隐诗曰 将欲悔之 必众类之 必众类之 将欲薄之 必高举之 此处所隐之诗 不论是从思想上 还是从语句上来看 君与老子三十六章之言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功岁身退 老子九章曰 嗯 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 老子和上公张继淮南子 道应训做功成名遂身退 天之道 这也是古人的经验之谈 史记 范居蔡则列传记载 蔡则见应侯范居劝其归乡业 对他大讲物胜则衰 功成身退的道理 蔡则旁征薄饮几隐与曰 日中则宜 月满得亏 又说 无闻之见于水者 见面之容见于仁者之及于凶书曰 成功之下 不可久处 此处之书当机轴书 可见老子功遂身退 天之道也的思想亦有所本 他是把前人从事政治的经验之谈 又提高了一步 上升为天之道的哲学高度 并根据其道论 对这一前人的经验之谈有所修正 此外 老子的其他思想观念 如慎终如始 天道无亲 与人为善 以德报怨 赏赐重简等观念 以及隐逸思想 无为思想 辩证思维 关于大道的思想理论等等 我们都可以找到他们的直接思想来源 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特别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最高范畴 倒也有其思想来源 本书将在第五章第一节中讨论这个问题 通过上述两方面对老子思想直接成绩的古之道术的考察 我们看到在老子的述古之言中 既有对古书的明确原引 又有对古人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既有古训 又有格言和谣言 还有对古人的品德 思想和行为的称颂描述 关于老子学说的直接思想来源 可以说已经是十分确定而又清楚明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