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全集(第一卷)】14、卷一  知行录之一,传习录 上 13-文本歌词

【王阳明全集(第一卷)】14、卷一 知行录之一,传习录 上 13-文本歌词

墨羽听书
发行日期:

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周茂书 窗前草不除 是什么心 先生谓学者曰 未学须得个头脑功夫 方有着落 纵未能无见 如周知有惰 一提便行 不然 虽从事愚学 只做个一席而取 只是行不拙 习不察 非大本达道也 又曰 见得时 横说竖说皆是 若此处通 彼处不通 只是未见得 或问 为学以亲故不免业举之耒 先生曰 以亲之故而业举为耒于学 则至田以养其亲者 亦有耒于学乎 先政云 为患度志 但恐为学之至不真切耳 重医问 寻常意思多忙 有事故忙 无事亦忙 何也 先生曰 天地契机 远无一息之庭 然有个主宰 故不先不后 不急不缓 虽千变万化 而主宰长定 人得此而生 若主宰定时 与天运一般不息 虽筹作万变常事 从容自在 所谓天君泰然 白体从令 若无主宰 便只是这气奔放 如何不忙 先生曰 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 从前岁自谓此病已清 以来京查乃知权位岂必物外为人只闻遇儿媳 闻悔儿闷 即是此病发来于最是明与实对 务实之心重一分 则务名至心轻一分 全是务实之心 即全无务名之心 若务实之心如机智求实 可知求隐 安得更有功夫好名 又曰 即莫是而名不嗔称字去生读亦声闻过情 君子耻志之意 食不称名 圣犹可补 末则无及矣 四十五十而无文 是不闻道 非无声文也 孔子云 是闻也 非达也 安肯以此妄人 侃多悔 先生曰 悔物是去病之药 然以改之为贵 若留治于中 则又因要发病 德章曰 闻先生以精精玉圣 以分量育圣人之分量 以锻炼御学者之功夫 最为深切 围魏尧 文 舜为万亿 孔子为九千亿以未安 先生曰 此又是躯窍上起念 故替圣人争分两 若不从躯窍上起念 即尧舜万亿不为多 孔子九千亿胜 只论精医 不论多寡 只要此心纯乎天理处同便同谓之圣 若是力量气魄 如何尽同德 后如只在分量上较量 所以流入功力 若除去了比较分两的心 个人尽着自己力量精神 只在此心纯天理上用功 即人人自由各个圆城 便能大以成大 小以成小 不假外目 无不具足 此便是时时落落 名善成身的事 后如不明圣学 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体任扩充 却去求知其所不知 求能其所不能 因为只是喜高目大 不知自己是节咒心地 动辄要做谣顺事业 如何做的中年碌碌 至于老死 竟不知成就了个什么 可哀也已 侃问 先如以心之静为体 心之动为用 如何 先生曰 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 动静时也集体而用 言在体即用 而言体再用 是谓体用一缘 若说镜可以见其体 更可以见其用 却不妨问上至下愚 如何不可疑 先生曰 不是不可疑 只是不肯疑 问子夏门人问交章 先生曰 子夏是言小子之交 子章是言成人之交 若善用之 亦句是子人问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先儒以学为孝 先觉之所为如何 先生曰 学是学去人欲 存天理 从事于去人欲 存天理则自正 诸贤绝考诸古训 自下许多问辨思索 存省克之功夫 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 欲存无心之天理耳 若曰孝 先觉之所为 则只说的学中一件事 意似专求诸外了 实习者作如师 非专习作也做实习此心也立 如其非专习立也 立时习此心也说是礼义之说我信至说人心本自说李义如木本说色尔本说生唯唯人欲所必所垒迟有不说 今人欲日去 则礼义日恰家安得不说 国婴问曾子三省虽怯 恐是未闻一贯失功夫 先生曰 一贯是夫子见曾子未德用功之药 故告知学者果能忠术上用功 岂不是一贯 亦如树枝根本冠如树枝枝叶为种 根和枝叶之可得体用一元体未力用 安从生为 曾子于其用处钙已随是经察而立行之 但谓之其体之一 思恐未尽 皇成府问 汝于回也孰玉杖 先圣曰 子贡多学 而时在文件上用功 言子在心地上用功 故圣人问以启之 而子贡所对又只在知剑上 故圣人叹息之 非许之也 言子不迁怒 不贰过 亦是有未发之中 始能种树者必培其根 崇德者必养其心 玉树之长 必于始生时山其繁枝 欲德之圣 必于史学时去夫外号 如外号诗文 则精神日渐露泄在诗文上去 凡百外号皆然 又曰 我此论学 是无中生有的功夫 诸公需要信的急 只是励志学者一念为善之治 如树之种 但物助勿忘 只管培植将去自然日夜滋长 生气日完 枝叶日茂 树出生时 便抽繁枝 一须堪落 然后根干能大出 学识亦然 故立志贵专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