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顾少福从五十岁以后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 他把主要精力用于经世致用之学的研究上了 他提出取全史所记朝章国典 地形兵法 盐铁 户口 惜标使之以备采责由注重节义之行 享举七世以奖励墨俗 是的 好的 顾少福十分关心时局的变化 注重研究当时的政治 明王朝有种叫做底报的政府公报 最初只是靠抄写流传 崇祯十一年开始牵引出版 颇似后来的报纸 顾少福常常手捧底报 边阅读边沉思着在屋子里来回踱步 有一天 顾少福正想着什么 这时蹦蹦跳跳的小故匠走来了 顾少福便指着庭院里的草根 神色严肃的说 以后你要是能吃上这东西 就算是幸运的了 小顾匠当时只有十来岁 当然不明白四祖话语中包含的深意 但是他看到四祖云满忧虑的神情 联想到四祖平时点点滴滴所讲的大侠大事 心里也感到沉重起来 好像若有所思的样子 从万历四十八年至崇祯九年的十七年间 顾少福为了保存当时的史料 坚持将每一期底报中的重要内容抄写下来 嘘字草书一纸二千余字 共装订成了二十五册 顾少福在晚年 他的手不能书血了 但是仍然取来敌报 并标识其中的重要内容 他著有亭文记术 孟安施草等书 其学问和见识对小固匠的影响尤为巨大 天启元年 就是公元一六二一年 后金军队攻取了沈阳 辽阳 后川土司佘遂明也起兵造反 第二年 后金军队攻陷广宁 贵州土司安邦燕 山东白莲教首领徐鸿儒也相继举世 严重的外患和内忧刺激着顾少福的信令 于是他就让小故匠读读孙子 吴子等古代兵书 以及左传国与战国策 史记等著作 教导小故将怎样救国救民的道理 在小故将十一岁时 顾少福又给他讲授资治通鉴等 他还把明末朝廷内部党争的曲折 以及一些有关国家内忧外患的原因讲给小姑匠听 可见顾少福对小顾匠这个孙子是寄予了深深厚望的 不仅如此 顾少福还教小顾匠很多读书为人方面的学问 他曾对小姑娘说 要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 就必须学习各方面的知识 如天文地理 礼仪风俗 制度 兵农 富水 水利等各方面都必须加以研究 顾少福还对小顾匠说 现在的士大夫们不求实学 大多抱着诸子语录和纲目不放 没有一点真才实学 而把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问题以及有关国计民生的学问置于一边 著书写文章也没有一点创新精神 老是抄袭别人的东西作为自己的东西 这是不可取的态度 爷爷的这些话使小姑匠领悟到 做学问事件老老实实的事 必须下一番苦功才行 他于是暗暗下定决定 自己长大后一定要成为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 在当时 有一些士大夫受宋代程朱理学和明代王阳明心学影响至深 成天严理言心术 书不观书书不观 不学无术 只读道学家的语录 以追求功名利禄 顾少福对当时风靡一时的消极 颓废 空虚的学风非常不不满 所以他教导小顾匠 凡是与国际民生有关的学问 都值得去研究 要经世致用才是读书做学问的真正目的所在 顾少甫本是个清高之人 只务实学 不重名利 他当时并不主张让自己的孙子学习贴阔之学 就是不主张学习封建社会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应试文章 不主张走举业并求得显贵之路 然而在当时 参加科举考试并取得功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 在小顾将十四岁那年 很多人对顾少福说 这孩子聪明 何不送他去献学读书并考取功名 在别人一味的的劝说下 顾少福只得把孙子送进了献学 这年 小顾将考入了昆山献学 成了一名生员及秀才 他的俯试成绩颇佳 受到知府酷顺的夸奖 在当时 学子们成为秀才以后 就可以通过乡试考中举人 成为举人之后 便可考状元了 这是一条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廷做官并成就功名的道路 然而 小顾匠在此时并不得志 尽管他连年参加乡试 但都名落孙山 一直到二十七岁 他都未获得举人的资格 这并不是他不会读书 而主要原因是他对科举之路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