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9古人上学要花多少钱?-文本歌词

059古人上学要花多少钱?-文本歌词

读客熊猫君
发行日期:

本字幕由TME AI技术生成 第五十九集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越来越强 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教育条件 这是每一个家长的心头大事 为此 买学区房 报课外班啊 各种为孩子们的明天努力 也正因如此 教育费用啊 成为许多家庭开支中的大头 那么 古代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呢 学费贵不贵呢 今天这一集 咱们就来说一说古人上学要花多少钱 中国古代的学校呢 分为两大系统 一是官学 二是私学啊 所谓的官学呢 是指中央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府直接创办和管理的学校 就类似于咱们今天说的公立学校 据考古证实啊 说早在商朝的时候 我国就有了官学的雏形 最基础的是养和蓄 记得读大学的时候 我们历史学院大厅有一面镜子 上面漆有四个大字 叫阴泽祥序 当时大部分的同学都不认识这第三个字 更别提说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了 后来我们终于明白了啊 这就是阴泽学校的意思 到了周朝的时候 学校又进一步的发展 周王氏在都城设立的官方学校称为国学 就相当于是咱们全国重点学校 国学呢 具体又分为两个等级 低等的叫小学 高等的叫大学 这个和咱们今天的小学可不同啊 周朝的小学呢 是招收八岁到十五岁的贵族子弟 最晚可以读到十八岁 相当于是咱们今天的小初高的结合体 周朝的大学啊 一共有五所 其中最好的大学名叫僻庸 后世历代王朝最高学府的中心建筑也都叫僻庸 僻庸就成了古代最高等学校的代名词 那么小学和大学教授的科目差不多 只是在难度上有所区别 主要的科目有礼仪 乐 武 射箭 驾车 书法 计算 其实就是礼 乐 射 玉 书 术 统称为六艺 看得出来啊 这个周朝的教育内容是多方面的 而文化课的比重呢 只占了一半 在都城周围的郊区 周朝还设有地方官学 称为乡学 后世呢 乡学就泛指地方上开办的学校 乡学主要是招收地方上的贵族子弟啊 优秀的平民阶层呢 也可以进入 但是数量极少 在乡学表现优异的学生 经过地方官的考核和推荐 可以进入都城里的国学去学习 但是难度很大 周朝以后 历代的王朝都设立官学 汉朝的时候 中央最高级别的官学称为太学 到隋唐的时候呢 又在太学之上设立了国子监 既是中央官学 又是教育管理机构 这古代的官学呢 一般是不收学费的 但学生入学 要向教师进束修 就相当于是拜师礼 唐朝的束修是交捐布 宋朝的束修是交钱 束修礼呢 更多就是尊师重教的一个象征意义 所以这个价格并不高 宋徽耀当中记载说 宋朝的这个束修钱呢 是两千钱 约合咱们现在的一千多块钱吧 那么不收学费 这个官学的经费从哪儿来呢 哎 主要就是靠政府拨款 还有民间士绅商人的捐赠 在宋朝的时候 由于官学的学生数量太多了 光靠拨款和捐赠已经难以维持官学开支 于是呢 宋朝就开创了一种学田制度 所谓的学田制啊 就是国家拨给学校或者学校自行购置一定数量的土地来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 并且租给附近的农民来耕种 所获得的收益就可以用作官学的开支 学田制就保证了官学的经费来源 这也为后世王朝所延续下来 古代的官学 不仅不怎么收钱 而且还有补助发放 比如说在宋仁宗时期 这太学里的内设生啊 每人每天是有十文钱的伙食补助的 这里的这个内设生呢 指的就是学习中等的学生 学习最优的称为上社生 那剩下的就称为外设生物 后来王安石变法 推行教育改革 这太学生的补助大幅度提高 上社生 内社生的补助增到每个月一千三百文 外社生也有一千两百四十文 南宋初年的时候 太学生无论何种等级 都可以每个月领到三千零八十文的补助 但是南宋初年的米价也比较贵 一般来说 这太学生的每个月补助的金额 就相当于是一担米的价格 哎 大约够吃上两个月 当然了 在古代那会儿 能上官学那也是很不容易的 最初官学是只招收官员和贵族子弟 唐宋之际 官学才开始向平民子弟敞开大门 但你得是学习特别好的才俊 古代官学的待遇 有点类似于咱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的中国大学 那时候读大学几乎没有学费 还有补助 毕业还包分配工作 需要注意的一个现象是 古代的官学也会收一些自费生 比如汉朝的中央太学 有两类学生 正式生和特别生 这个正式生呢 就是由中央直接选拔入学的 这属于是公费生哎 政府还给你发补助 那么特别生呢 是由地方选送到太学的 这属于自费生 尽管也不需要你交学费 但是呢 没有补助哎 食宿费用需要你自理 所以太学中啊 有一些贫寒的子弟 他需要一边学习一边打工 就跟咱们现在的这个勤工俭学有点类似 那接下来咱们再来看一看古代私学的费用 这个私学呢 是兴起于春秋 它属于是私立学校 孔子是私学的开创者之一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这给了普通大众上学受教育的机会 私学的老师呢 不是政府官员啊 国家财政呢 也不支付其工资 收入来源主要是靠雇主支付或者是直接收费于学生 孔子定的学费标准是十条束修 这束修呢 就是肉干 就类似咱们今天的腊肉 后世也因此称学费为束修 前十条数修说贵不贵啊 但说便宜也不便宜 因为那个时代吃肉还是不容易的 自打汉朝之后 私学就愈驾兴生了 运营模式也渐渐成熟起来了 经费来源也趋于多样化了 有地方士绅的捐赠 有宗族内部族产的拨款 还有政府的补助 个人缴纳的学费并不高 普通家庭也能够承受得起 比如说全颂文当中记载的 又有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上 每日拿一二钱 令雀子入世学 谓之学课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 一个干苦力的父亲 每天省下那么一二钱 也得让孩子上学 可见这宋代的教育啊 已经普及到了贫民阶层 等到明清时期 一个学生读私塾的费用一般是每年八十斤到一百二十斤小麦 这个数量 当时半亩地的产出就足够了 那么清朝人口剧增 以前说一户中等的自耕农的家里头大约能有五亩地 这样算下来的话 一个学生的上学费用大约是占到全家年收入的十分之一 还有一则史料啊 说十九世纪苏州的亦庄给予族人子弟就学方面的资助是每年给束修银三两 同时江南地区普通农户的年收入大约是六十五两 综合而言 这古代的学费啊 真不算贵 古代学费虽然不算贵 但是能够入学并且完成全部学业的人毕竟是少数啊 所以我们说 凡事嘛 他都有着两面性